华球(中国)
3月11日
《新华日报》专题聚焦
苏州工业园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以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为支点
中新联手推动“苏州方案”竞速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未来产业培育计划,这意味着一场围绕人形机器人的全球科技竞逐已悄然升级。在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正在开工建设。以该产业园为支点,一场竞速赛正式打响。
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规划图
具身智能的产业化
本质是“大脑”(AI算法)
与“躯体”(硬件)的协同革命
“具身智能,英文名Embodied Intelligence,就是指集感知、想象、执行能力于自身的人工智能体。”中新集团(601512.SH)产城发展部副处长奚月恒博士解读说,对比传统的智能系统,具身智能可以有效实现对物理世界环境的传感、决策和反馈,使得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等终端和设备真正具备智能体的特征。
2月8日,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奠基。该产业园由中新集团投资运营,定位“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突破柔性驱动、多模态感知等“卡脖子”技术。
实际上,具身智能已经走进了中新集团的投资版图。“围绕具身智能产业链条,投资覆盖‘大小脑系统+灵巧手’全链条。”中新集团副总裁、中新智地董事长米龙峰说,中新集团间接或直接投资达到60余家,覆盖了具身智能产业从大小脑、本体和集成、核心组件以及下游应用等产业链重要环节的众多优质企业。
“到2027年,要招引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代表产品,力争核心产业规模达15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300亿元。”米龙峰说,为实现上述目标,中新集团首批开放集团旗下办公、酒店、物流场景,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提供真实应用场景。
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规划图
作为具身智能产业园首批签约企业,优理奇科技触觉大模型UniTouch,算法与国际顶尖实验室更新迭代,实现0.1毫米级抓取精度,目前其二代机已经实现小批量商用。
位于苏州工业园内的思必驰已经发布江苏省首个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是省内首家完成国家“双备案”的企业,牵头制定全球首个汽车语音交互ITU国际标准,语音交互方案已服务超1500万辆汽车。
从全国来看,已经有一批头部企业在具身智能产业链上崭露头角,比如科大讯飞、能斯达、国讯芯微等零部件和软件企业,以及江苏北人、汇博机器人、镁伽科技、优理奇等整机制造与集成企业。国讯芯微自主研发操作系统,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打造了“大小脑”主控盒子以及控制系统平台,名为“NECRO白泽”,预计今年将拿下3000万元订单。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1亿美元,从2024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
具身智能机器人有望进入家庭场景,成为家务能手
苏州工业园区已经集聚了
98家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
去年营收约163.4亿元
其中,核心企业64家
营收约78.1亿元
高速创新的企业更需要平台承托。按照规划,园区将搭建数字孪生训练场、检验检测基地等公共平台,破解行业数据采集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痛点。同时,产业园将采用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微网等技术,降低运营能耗,实现绿色智能制造。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园,而是中新双方聚焦未来产业,深化合作的一次新探索。”中新集团董事长赵志松强调。产业园深度对接新加坡国家机器人计划(NRP),构建“共同研发+苏州量产”模式,并以新加坡为桥头堡,打开海外市场。目前,通过中新合作渠道,苏州工业园区已引入多家新加坡具身智能产业链企业,同时协助绿的谐波、知行科技等本土企业实现产品出海,迅速推向更广泛等国际市场。
赵志松表示,依托中新“国际化走廊”优势,联通国际资本,中新集团加快打通具身智能技术开发、产业孵化、生产制造、场景落地等全链条的联合创新双向通道,将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项目打造成为中新在新产业合作上的新亮点。
来源:新华日报财经